入世20年专访|朱天:中国加入WTO最大意义是促进了改革开放
“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发展经济根本上还是要靠一个国家自身在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上发力。”
20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20年间,中国的出口增加了870%,进口增加了740%。货物贸易量从全球第六跃升为第一,服务业贸易也从全球第11位跃至第二位。
WTO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看待WTO的作用减弱?贸易环境变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哪些影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朱天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入WTO促进了中国的改革,使中国经济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这是加入WTO对中国更重要的意义。“发展经济根本上还是要靠一个国家自身在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上发力。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WTO是全球化的结果,而非原因
新京报:如何评价WTO在中国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全球化中起到的作用?
朱天:中国加入WTO以后,贸易增长很快,经济总体增长也很快,于是很多人把中国经济增长归功于WTO。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首先从全球来讲,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并不比2000年前的20年增长更快,所以WTO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多大还不好说;全球贸易出口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大概在20%,到现在大约30%,但贸易增长与WTO到底有多大关系,也不好衡量。WTO是全球化的结果,而不是全球化的原因。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理想,不是有了贸易经济就增长了。例如,1980年墨西哥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10%,那时中国才不到6%,现在墨西哥这一比重已经达到40%,中国则略低于20%。但在过去40年里,墨西哥的GDP年增长速度仅在2.3%,而中国是9%。
其次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中国在加入WTO后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比加入WTO前的20年更快,还略有降低,尤其是2010年到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总体是下行的。
事实上,WTO只是全球化的一个标志。因为世界各国都想扩大贸易,所以才会有1995年从关贸总协定(GATT)到世贸组织(WTO)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WTO就像是联合国。经济发展、贸易最主要的动力并不来自于这些组织,而是因为大家有了贸易的需求,为了便于贸易,才要成立这样的组织。世界上还有很多双边、多边贸易协定,就是因为WTO还不能满足各国进一步降低贸易障碍的要求。
新京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你认为加入WTO对中国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朱天:与自给自足相比,贸易会通过互通有无和促进专业化分工,增进一个国家的福利。用经济学的术语说,贸易会扩大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限制贸易到放开贸易,会带来一次性的经济扩张。比如中国在2000年贸易出口占GDP比重约20%,2001年加入WTO后贸易出口迅速上升,到2006年占到36%。这可能有加入WTO的原因,但是我们也无法确定不加入WTO的话出口会是什么样。
从中国的角度讲,入世之前,每年中国都要和美国谈最惠国待遇,入世之后,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加入WTO也促进了中国的改革,使中国经济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我认为这些可能才是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意义,而不是增加了多少贸易额。
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入WTO只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不只是贸易本身,更重要的是吸引外商投资,为中国带来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中国通过学习借鉴这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因是改革开放
新京报: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规范全球贸易的国际组织,WTO在全球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减弱,对此你怎么看?
朱天: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额有所萎缩,但到了2019年,又回到了历史最高位。从数据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曾达到30.7%,而在2019年回到30.5%。
因此,虽然近年来不少国家之间出现了贸易摩擦,但只是局部性的,总体而言,全球贸易环境还算不上受到了多大破坏。即使中美贸易争端增大,也没有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2019年的经济增长只比2018年差了一点,但是今年前9个月,中国的货物贸易增长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超20%。
所以我们也不必过分担忧WTO的作用减弱会带来多大影响,WTO不是唯一的选择。现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多个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包括即将在2022年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在今年9月申请加入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球贸易不会因为某些国家的行为或某个贸易组织的力量减弱而受到很大冲击。
新京报:你提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中国发展速度的影响在减弱。你如何评价贸易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朱天: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因是改革开放。但光有改革开放是不够的,世界上改革开放的国家很多,但经济增长快的国家却很少。
中国比发达国家增长快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起点低。我们之所以经济增长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快,是因为除了改革开放以外,中国还有其他的优势条件,比如我们有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和最高的投资率,基础教育质量也是发展中国家里最好的,这两个因素也使中国在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时做得比别的发展中国家好。对外开放为中国引进了大量新技术,从早期的拿来主义到模仿再到创新,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过去30年也在不断加强。
所以,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发展经济根本上还是要靠一个国家自身在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上发力。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常常被高估了,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这个影响还会相对减弱。
中国拥抱更高程度的贸易开放
新京报: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外媒认为中国要减少对外开放的程度,对此你怎么看?
朱天:这明显是个误读。我觉得媒体不用过于解读,与其说这是一个新的政策导向,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的一个比较实际的描述。
国际循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贸易总额(即进出口总额)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中国经济中贸易所占的比重过去十年来是一路下降的,这一比重在2006年顶峰时达到64.5%(出口36%,进口28.5%),到2020年贸易占比已经降到34.5%,下降了30个百分点。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运行从来都是以国内循环为主。改革开放后,外循环比重不断上升,在2006年达到顶峰,但从那时候开始,中国国内循环的比重又变得越来越大,未来还会继续加大。
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贸易占美国经济的比重基本在20%-30%之间,现在是24%,比中国低10个百分点。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达到顶峰的1990年,这个比重为20%,现在约35%,与中国相仿。10年后,中国或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贸易占中国经济的比重大概率会降到30%以下,更接近美国的水平;中国经济自给自足的能力将会更强,国内循环所占的比重也会更高。
未来中国贸易占GDP的比重之所以还会继续下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早已是世界第二,而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快很多;如果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保持不变甚至上升的话,别的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占其GDP的比重就必须不断上升,而那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中国贸易额的增长基本上会与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步,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也就会相应地下降,这才是可以持续的、平衡的结果,可以说这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规律,不是什么政策可以改变的。
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最大的地区贸易协定RCEP,现在又申请加入CPTPP,这是一个比RCEP开放程度要求更高的贸易协定。这说明中国在政策导向上是拥抱开放、拥抱自由贸易的。
来源 | 新京报